《清江出山》:一部大气磅礴的新时代的《清江壮歌》!

“鲜”读为快

——《清江出山》导读

 

   近日中央气象台公布了长江中下游各地入梅的时间,这也预示着长年生活在江河周边的人们心中的防汛抗洪意识又被唤醒。虽然近些年,尤其是自从三峡大坝建成以后,人们逐渐在淡忘这种集体无意识,但稍微年长者还是免不了跟自己的孩子闲扯一下54年大洪水、98年抗洪,仿佛是要给后人传承自大禹治水以降,国人血液里固有的与洪水抗争的记忆。

   很是凑巧,这个时节手头上拿到本刚出版的《清江出山》,精工印制的实体书,看上去很爱马仕,低调奢华,但版面字数却是49万字,而且文中一张照片都没有,厚重朴实,又极其诺基亚。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静心品读,整个人就像在盛夏跳进了这条名副其实名叫清江的河流,凛冽清澈,酣畅淋漓。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本书的两位作者郭寒和田天。这两位作者的生平就很有点意思,也都和清江有着颇深的渊源。一位是“清江外来户”,鄂东才俊, 1989年大学毕业后便溯江而上投身到清江大开发的洪流中,从此扎根清江,不再迁徙。曾叫花子般用双脚、钢笔和镜头,从清江源头沿江而下,一直丈量到入江口。另一位则是地道的“清江土特产”,出生在清江与天池河交汇处一个土家族山村,却在恢复高考后的1979年以当年长阳县状元的身份考入武汉大学,先顺着清江出山,再随着时代的洪流,一路向东,奔往省城,开启了新的人生。

   再说清江,长江一级支流,古称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故名清江。清江发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之齐岳山,流经鄂西南山区的七个县市,在三峡大坝下游的宜都陆城汇入长江。

   清江挟控巴楚,自古就是土家、汉、苗三族混居地,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资源。被誉为土家人的母亲河的清江全长423公里,全部位于水资源丰沛的湖北省境内,几乎紧贴着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东流入长江。神秘的清江从源头到长江入口,其间竟三起三伏,整条河流就如神龙般突然从地面消失,又突然从地底涌出,地底伏流总长近百里。流域内山高水急,三伏三出的清江,时隐时现,神秘多姿,变幻莫测,加之险滩、曲岸、雄峰、幽谷、溶洞、飞瀑等都十分壮观,步步皆景,风光如画,主要包括武落钟离山、隔河岩等著名景点,素有八百里清江画廊之美誉。

   古往今来,许多作品多把河流隐喻为岁月、时光、历史、记忆和命运的共同体,《清江出山》也正是如此。这部被誉为全面反映湖北省鄂西南清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历程的全景式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不仅是那段中国改革开放发轫初期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新时代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奋斗历程的缩影,更是清江流域内千千万万战天斗地的山民们命运大转折的断代史。

   犹如三伏三出的清江自然地貌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清江人对清江兴利除弊、开发利用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早在20世纪初,伟人们便将国家开发建设的宏图圈定在长江三峡,但因各种原因,这种雄心壮志注定了只能是一个梦想。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加速,全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又因为各种条件的不成熟,三峡工程虽是热度不减,但却迟迟不能上马,在那个时不我待的年代,许多能人志士不得不转变思路,创造条件促发展,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毗邻三峡且被誉为“小三峡”的清江上。

   清江虽坐拥山川之利,物宝天华,资源禀赋优渥,但受制于时代的局限、交通的蔽塞、技术的落后、资金的匮乏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一直被污名为“穷山恶水”。如何将其变成“金山银河”,如何告别这种守着聚宝盆讨饭的窘境,也一直是摆在这些山里山外的清江人面前的历史性难题。

  《清江出山》,这部沉甸甸的长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还原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创世纪历程。全书开篇就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注定就是不同凡响的大时代背景起笔;从中央、省部委的高瞻远瞩、敢为人先、转变思路、大胆求变引题;以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清江开发公司,“以一省之力”上马清江隔河岩工程开始切题;继而着笔于“清江隔河岩”这个天选之地,将一个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为锚点,精雕细刻,深度剖析。

   “方寸容天下,芥子纳乾坤”。作者匠心独运,按工程建设的时间为序,将汇聚在这小小的几平方公里 “螺蛳壳道场”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列装、运维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万大军次第入列,沙场点兵。他们上下齐心、共克时艰、舍身忘我、排除万难、漏夜穿山、比帮赶超,最终铸就辉煌。

   披尽泥沙始见金,时势铸造英雄。谁能料到,这帮十几万人马在这小小的工地上挖呀挖呀挖,种下小小的梦想,结出硕大的“瓜”:日后从这里竟走出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中国水利水电建设的“国家队”!

   历史应永远铭记:用一生坚守大坝的“工地院士”、三峡大坝的化身、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一战成名、铮铮铁骨、铁军铁范的中铁十八局的铁人邝先福;踏遍万水千山、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全国工程勘察大师徐瑞春……

   历史也不能忘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中国水利部原总工程师刘宁;中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杨启贵……

   今天的隔河岩水电站依山傍水,恬静幽深,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可要不是这本书反复摹写,谁能想到它竟然是日后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的先驱坝;谁能想象在1998年抗击长江大洪水时,它像个锤不破砸不烂的铜豌豆一样,在亿万国人揪心地祈祷中竟然承受住超过极限的重压;谁能相信它居然是中国电网率先实现少人值守的电站……

   几乎占全书一半的篇幅都是围绕着清江隔河岩在展开,场景虽小却叙事宏大、人物众多,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山村移民,有群像有具象,每类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实在忍不住,在此剧透两件小事:众所周知,提到中国水利水电这行如果漏掉了德高望重的郑守仁院士那肯定说不过去,可是要写好古井无波的郑院士估计也是文学界的一个世界级难题,作者别出心裁,利用郑院士年年春节都驻守工地的素材,通过工地过年贴春联的事情,把郑院士每年春联都记录下来,相信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对老爷子这难得的文艺范的“花边新闻”忍俊不禁。

   说完好笑的,再来看看令人泪奔的:驻地天津的中铁十八局的邝先福原本冲着三峡工程来的,结果三峡工程迟迟没上马,那就阴差阳错,北军南下,拿隔河岩开刀,打码头,立名头,九死一生,一战成名。后来三峡工程之类的活也接了不少。多年后作者去采访已是天津铁路局领导的他,话到投机时竟当场脱去外衣,露出一件已有不少破洞的背心,背心上印有“清江隔河岩”。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激情燃烧的二十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跨入新世纪以来,共产党人排除万难,开启新征程。他们创新机制、接轨世界、引进吸收、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经过二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奋斗,终于在美丽的清江上建成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三座梯级大坝,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带动清江两岸人民的文旅、康养、种植等多项事业发展,通过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振兴乡村经济,携手奔小康,实现了“开发清江造福人民”的“共产党人的清江宣言”。

   合上书本,心绪难平,久久凝视封面,忽然觉得本书的封面设计看似不加修饰,素面朝天,波澜不惊,岁月静好,实则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道至简!就以《清江出山》封底的献词结语:

 

致敬,清江的时代!

那惊震武陵群山的虎啸,

那伏流闯滩的放排人,

那汗水汹涌成浪花的臂膀,

那彩霞满天后的巍然静寂……

 

礼赞,时代中的清江!

这神秘北纬30 度线上最长传奇,

这世界水电碑林中的中国题刻,

这傲骄几代水电人梦乡的笑靥,

这日渐美好家园里最担当的风景……

 

 

 

发布时间:2023-07-07 09:10